详细介绍:云原生技术细节(关键组成部分、优势和挑战、常用云原生工具)
目录
前言
亲爱的家人们,创作很不容易,若对您有帮助的话,请点赞收藏加关注哦,您的关注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谢谢大家!有问题请私信或联系邮箱:fn_kobe@163.com
简介:
云原生(Cloud Native)是指构建和运行可在公共云、私有云或混合云中无缝运行的应用程序的一种方法论和架构。云原生技术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自动化、弹性扩展、高度可用、以及敏捷的开发和部署,实现应用的快速开发、持续集成和高效运营。
云原生技术通常依赖于微服务架构、容器化、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CI/CD)、服务网格等多个技术栈。它旨在充分利用云计算环境的优势,使得应用能够在云平台上高效、灵活、可靠地运行。
1、云原生架构的关键组成部分
云原生架构依赖于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和原则,以下是云原生架构的核心组成部分:
1.1、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①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应用程序分解为多个小型、独立的服务的设计方法。这些服务通常围绕业务功能进行构建,能够独立部署和扩展。每个微服务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和API进行互联。
优点:松耦合、独立部署、弹性扩展、易于维护和更新。
挑战:分布式系统管理、服务间通信、数据一致性问题。
②微服务的核心特点:
小型独立服务:每个微服务围绕一个具体的业务功能构建,具有独立的代码库、独立的生命周期。
独立部署和扩展:每个微服务都可以单独进行部署和扩展,不会影响其他服务。
通信和集成:微服务之间通过API(通常是RESTful API或gRPC)进行通信。
1.2、容器化(Containerization)
①容器:是云原生技术的核心组件,允许将应用程序和其依赖的所有软件打包成一个可移植的、隔离的单元,这个单元可以在任何地方运行,而不必关心底层的硬件或操作系统环境。容器的主要实现技术包括 Docker 和 containerd。
优点:快速启动、资源高效利用、便于迁移和部署。
挑战:容器编排、状态管理、存储管理等。
②容器与传统虚拟化的不同之处:
轻量级:容器共享宿主操作系统的内核资源,比虚拟机更为轻量。
可移植性:容器内的应用与其依赖项一起被打包,确保可以在任何平台上运行。
隔离性:容器提供进程级别的隔离,避免应用之间的相互影响。
1.3、容器编排(Container Orchestration)
容器编排工具(如 Kubernetes)用来管理和调度大量容器的部署、扩展和运行。容器编排的关键任务包括:
①自动化容器的部署、管理和扩展
②管理集群中的资源分配
③提供高可用性和负载均衡
④处理容器生命周期(创建、销毁、重启等)
⑤Kubernetes是当前最流行的容器编排平台,它使得管理大量容器成为可能,通过自动化部署、扩展、和管理容器化应用程序,帮助组织提高运维效率。
1.4、服务网格(Service Mesh)
服务网格是一个基础设施层,它提供了微服务之间的通信、监控、负载均衡、故障恢复、安全等功能。服务网格的一个典型实现是 Istio,它能够帮助开发者将这些复杂的功能从应用程序代码中剥离出来,由平台来处理。
①服务网格的功能:
流量管理:智能路由、负载均衡、流量镜像等。
安全性:服务间的加密通信(例如,mTLS),身份认证与授权。
可观察性:提供服务间通信的监控、日志、追踪等。
故障恢复:断路器、重试、超时、故障转移等。
1.5、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CI/CD)
云原生应用程序的开发周期非常短,因此自动化的构建、测试、部署和发布流程至关重要。CI/CD是开发过程中自动化构建和发布的技术栈,它通过持续集成(CI)和持续部署(CD)来实现频繁和高效的代码更新。
①持续集成(CI):开发人员将代码提交到版本控制系统(如Git),并自动构建、测试,确保集成后的代码没有问题。
②持续部署(CD):持续集成的代码会自动部署到生产环境,确保新的功能和修复能够快速交付给用户。
③CI/CD的优点:
自动化构建和测试:减少手动操作,提高代码质量。
快速交付:能够快速将代码更新部署到生产环境。
快速反馈:开发人员能够迅速看到代码集成或部署过程中的问题。
1.6、动态存储(Dynamic Storage)
在云原生架构中,应用程序通常是无状态的,但对于某些需要持久化存储的数据(如数据库、缓存、日志等),需要使用动态存储解决方案。Kubernetes支持动态存储,即根据需求动态地为应用程序分配存储卷。
①持久化卷(Persistent Volume, PV):集群级别的存储资源,由管理员预先配置。
②持久化卷声明(Persistent Volume Claim, PVC):用户对存储资源的请求,Kubernetes会根据PVC自动绑定合适的PV。
1.7、API优先(API-First)
云原生应用通常会将API作为核心设计理念,所有的功能模块都通过API进行交互。这种设计使得系统更加灵活,支持不同平台、不同设备的接入。
①RESTful API:常用的基于HTTP协议的API,能够方便地与外部系统进行通信。
②GraphQL:一种更灵活的API查询语言,支持客户端定义所需数据的结构。
1.8、无服务器架构(Serverless Architecture)
无服务器架构通过让开发者专注于业务逻辑,而无需关注底层服务器的管理和运维。平台提供自动扩展、计费按需、自动部署等功能,用户只需上传代码,平台会自动处理执行环境。AWS Lambda是最典型的无服务器平台。
①优点:无服务器架构消除了运维负担,简化了开发流程,按实际执行量计费。
②挑战:有状态应用支持有限、冷启动问题、调试和监控困难。
2、云原生的优势
云原生技术通过多种现代化技术栈的协同工作,带来了很多显著的优势,尤其在高可用性、自动化运维、敏捷开发和弹性扩展方面。
①弹性扩展:应用可以根据负载自动扩展或收缩,适应变化的需求。
②高可用性:应用可以通过多副本、多区域部署来实现高可用,容错性更强。
③自动化运维:通过容器编排、自动化部署等手段,大幅减少手动操作,降低人为错误风险。
④敏捷开发与快速交付:开发团队可以快速迭代和发布新版本,支持频繁的功能更新。
⑤成本优化:云原生技术可以根据需求自动扩展和收缩资源,节省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⑥可移植性:云原生应用通过容器化封装,具备跨平台的可移植性,能够在不同的云环境或本地数据中心上运行。
3、云原生的挑战
尽管云原生带来了很多优势,但在实践中,使用云原生架构也面临一些挑战:
①复杂性:分布式系统、微服务、容器化以及服务网格等技术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需要高水平的技能来管理和调试。
②数据一致性:在微服务架构中,保持分布式系统的一致性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在故障恢复、跨服务事务管理等方面。
③安全性:由于服务间的网络流量较多,服务发现、身份验证和数据保护等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④监控和日志:云原生架构包含多个分布式组件,需要强大的监控和日志管理来帮助运维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常用的云原生工具
①Kubernetes:容器编排平台,用于自动化管理容器化应用。
②Docker:容器化工具,用于构建、部署和运行容器化应用。
③Prometheus:用于云原生环境的监控工具,特别适合Kubernetes环境。
④Istio:服务网格平台,用于管理微服务间的通信、流量控制和安全性。
⑤Helm:Kubernetes的包管理工具,用于简化应用的部署。
⑥Jenkins / GitLab CI: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工具,自动化代码的构建、测试和部署。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262492/article/details/145302687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