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分享 |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趋势与思考
讲师介绍
前言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领导人以“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清晰战略,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将网络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接连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促使网络安全治理工作有序推进。
网络空间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概况
据2023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网络安全人才实战能力白皮书》数据显示,国内已有34个高校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34个高校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80所高校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32所高校开设信息安全专业、2所高校开设保密技术专业、17所高校开设信息对抗技术专业、28所高校开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到2027年,我国网络安全人员缺口将达327万。
据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92%的企业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实战人才,这也成为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命题。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缺少深耕研究的定向人才,实战人才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我国各高校正在逐步加强网络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概况
2015年6月11日,为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经专家论证,教育部决定在“工学”门类下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
网络空间安全基础是支撑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基础,为网络空间安全其他研究方向提供理论遵循、技术架构和方法学指导,对建立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5个部分:
- 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网络空间安全基础是支撑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基础,为网络空间安全其他研究方向提供理论遵循、技术架构和方法学指导,对建立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其他方向的研究提供理论、架构和方法学指导。
- 密码学及应用:密码学是一门集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复杂性理论等于一体的深度交叉与融合的学科,主要研究在有敌手的环境下的安全通信系统。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提供密码机制。
- 系统安全:系统安全学科方向主要研究网络空间上具有独立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设计、实现、以及安全性测试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重点研究保障芯片系统软件、计算平台安全的途径、方式、方法与关键技术,并提高计算机系统对恶意代码的防护能力。保证网络空间中单元计算系统的安全。
-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研究网络空间中的网络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和防护手段,涉及网络安全风险分析、网络自身的安全防护、接入实体的安全管理和控制、以及端到端通信的安全,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机制涉及预防、检测和应急响应等多个环节。保证连接计算机的中间网络自身的安全以及在网络上所传输的信息的安全。
- 应用安全:应用安全技术是指为保障各种应用系统在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各个环节的安全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的总称。其中系统安全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是应用安全技术的基础和关机技术。只有从应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底层开始,综合集成各种安全技术和措施,才能有效保证应用系统的安全。应用安全设计到如何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身份或资源的假冒,数据的泄漏,数据的完整性的破坏,系统攻击与入侵,系统可用性的破坏等。保证网络空间中大型应用系统的安全,也是安全机制在互联网应用或服务领域中的综合应用。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思路
我们简要为大家梳理一下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建设思路。
01 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国家重点学科标准开展建设,巩固传统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带动学科整体发展。
02 围绕国家急需,着重承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提高承接国家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研究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问题的能力,推动科研经费持续增长。
03 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发挥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
04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外合作力度拓展学科合作平台,深化军民融合。在打造自己科研平台的同时,拓展与国家相关部门、知名网络安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平台建设,新建局校、校校、校企合作平台,共建政校企所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
05 进一步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特色
- 学科定位清晰,布局清楚,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政校企所”紧密合作,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
- 对口服务国家网信、保密、国安、公安事业,是为国培养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为推动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发展,学校实施学科集群发展战略,联合信通学科、计算机学科、软件学科、自动化学科、电子学科,形成围绕网安学科发展的多学科共生发展势态。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思考
一、继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严格对标《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在生师比、专任教师博士比、科研经费、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等方面花大力气开展建设;对接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既定学科方向集聚科研成果尤其是高水平科研成果。
二、构建一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探索工程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全链条体系;坚持特色培养,实施分类指导,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博士点、“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建设计划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继续实施“143人才工程”,打造一批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
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效益:
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推进“科研团队和科研骨干”培育计划,形成一批有特色、有梯队的高水平研究群体;拓展科研服务行业的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以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提升产学研融合的协同创新能力。
五、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广开资金筹集渠道,增加办学经费;加强校园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和条件保障能力;加强图书资源建设,逐步增加数字资源占比,确保重点学科的文献保障率。
网安加云课堂
2025年1月17日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zitao20230629/article/details/145208016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