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RLB的CMIMO雷达资源调度方法(MATLAB实现)
集中式多输入多输出CMIMO雷达作为一种新体制雷达,能够实现对多个目标的同时多波束探测,在多目标跟踪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自从2006年学者Haykin提出认知雷达理论,雷达资源分配问题就成为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热点研究内容。本文基于目标跟踪的后验克拉美罗下界PCRLB(posterior Cramer-Rao lower bound)实现了雷达多目标跟踪的功率资源分配。
1.目标运动模型
图1为CMIMO雷达对多个目标同时跟踪的场景示意图。
图1 CMIMO同时多波束跟踪
假设Q个彼此分离的目标做匀速直线CV运动,第q个目标在第k时刻的运动模型定义:
其中为状态向量。
状态转移矩阵为:
为一个零均值的高斯白噪声,其协方差表示为:
是用来控制过程噪声大小的系数。
2.雷达量测模型
设CMIMO雷达坐标为(0, 0)。在k时刻对Q个目标进行跟踪,第q个目标对应量测和状态向量之间的转换关系表示为:
其中为量测噪声,为量测和状态向量之间的映射过程,分别为距离、速度与角度:
量测噪声的协方差矩阵表示为:
其中,为目标RCS,为实际功率,为大小与距离4次方成反比的衰减系数。上式可以看出,在跟踪过程中,目标RCS和雷达发射参数均会影响量测协方差。
3.多目标跟踪PCRLB递推
跟踪滤波的无偏估计量与目标状态向量之间满足:
其中为无偏估计量;表示数学期望操作;表示PCRLB矩阵,对应逆矩阵为目标q所对应的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其递推公式为:
其中表示目标状态先验分布对应的FIM,为量测信息FIM。表示雅克比矩阵:。对FIM求逆得到PCRLB矩阵:
其中为k时刻对第q个目标分配的功率资源,对角线元素对应目标状态向量的无偏估计方差下界,可将其作为代价函数:。进一步地,可以跟踪实际物理约束构造资源调度模型,我们采用MinMax准则优化多目标跟踪精度。
MinMax-PCRLB优化模型可以建模为:
其中,表示1范数。、、分别为总功率、最大分配功率与最小分配功率。已经证明上述问题是一个凸问题,可以通过典型的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下一帧的雷达资源调度方案。
4.仿真实验
CMIMO雷达对三个目标进行跟踪,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或者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跟踪,蒙特卡洛试验次数设置为100次。通过MATLAB进行仿真,能够得到如下结果:
图2 多目标与雷达的距离变化曲线图
图3 位置估计结果
图4 速度估计结果
图5 雷达资源调度结果
结合图2与图5可以看出,在跟踪前期,目标1距离雷达最远,系统为了保证最远目标的跟踪精度,分配绝大部分功率给目标1。随着目标1距离雷达越来越近,系统分配给目标1的功率逐渐减小。而目标2距离雷达越来越远,因此分配给目标2的功率越来越大。另外,目标3的距离一直较小,因此在跟踪全过程中,分配给目标3的雷达资源最少。
另外,从图3与图4中可以看出,系统对多个目标的运动参数的估计是收敛的,且PCRLB能够表征目标跟踪的估计下界。PCRLB能够指导雷达完成雷达资源的有效分配。如有代码问题,加UltraNextYJ交流。
部分代码如下:
%% PCRLB的计算与比较(用上一时刻进行迭代)
CR_pos_PCRLB = zeros(N_tracking,TAR_NUM);
CR_vel_PCRLB = zeros(N_tracking,TAR_NUM);
for tar_num = 1:TAR_NUM
J = inv(P_0); % pcrlb初始化
for k = 1:N_tracking
% N为跟踪时间
D11 = sum(d11_pcrlb(:,:,k,:,tar_num),4)./MC;
D12 = sum(d12_pcrlb(:,:,k,:,tar_num),4)./MC;
D22 = sum(d22_pcrlb(:,:,k,:,tar_num),4)./MC;
% PCRLB
Bound_CRLB = inv(J);
% 位置和速度的PCRLB的计算
CR_pos_PCRLB(k,tar_num) = sqrt(Bound_CRLB(1,1) + Bound_CRLB(3,3));
CR_vel_PCRLB(k,tar_num) = sqrt(Bound_CRLB(2,2) + Bound_CRLB(4,4));
end
end
%% 计算跟踪过程对应的RMSE,将误差存入矩阵
position = zeros(N_tracking,MC,TAR_NUM);
velocity = zeros(N_tracking,MC,TAR_NUM);
rmse_position = zeros(N_tracking,TAR_NUM);
rmse_velocity = zeros(N_tracking,TAR_NUM);
for tar_num = 1:TAR_NUM
for i = 1:MC
for k = 1:N_tracking
error(:) = sV(:,k,i,tar_num) - eV(:,k,i,tar_num);
% RMSE
error2(:) = error(:).^2;
error2_dis = error2(1) + error2(3);
error2_vel = error2(2) + error2(4);
position(k,i,tar_num) = error2_dis;
velocity(k,i,tar_num) = error2_vel;
end
end
end
for tar_num = 1:TAR_NUM
rmse_position(:,tar_num) = sqrt(sum(position(:,:,tar_num),2)./MC);
rmse_velocity(:,tar_num) = sqrt(sum(velocity(:,:,tar_num),2)./MC);
end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475160/article/details/144397566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