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内容网 自学内容网

计算机网络-概述

一.互联网

1.0简介

        网络,由若干节点和链路组成,节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路由器等。

        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连起来,构成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称为互联网。

1.1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1. ARPANET分组交换网
  2. 三级互联网架构
    1. 主干网
    2. 地区网
    3. 校园网(企业网)
  3. 多层次ISP结构互联网(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互联网交换节点,允许两个ISP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减少分组转发的延迟时间,降低分组转发的费用。

1.2互联网组成

1.2.1 简介

互联网由 边缘部分 和 核心部分组成

 

1.2.2 边缘部分

即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主机,这些主机又称端系统。

主机间(进程)的通信方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C/S, P2P(在CH6详细介绍)

C/S

对等连接(P2P)

是指两台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和哪一个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台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这时,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因此这种工作方式也称为P2P方式。在图1-6中,主机C,D,E和F都运行了P2P程序,因此这几台主机都可进行对等通信(如C和D,E和F,以及C和F)。实际上,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台主机既是客户同时又是服务器。例如主机C,当C请求D的服务时,C是客户,D是服务器。但如果C又同时向p提供服务,那么C又同时起着服务器的作用。

1.2.3 核心部分

核心部分起作用的是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建,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节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1.3计算机网络类别

1.3.1按照范围分类

  • 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几十到几千公里
  • 城域网(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5-50km
  • 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1km左右
  • 个人区域网(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10m

1.3.2按使用者分类

  • 公用网
  • 专用网

1.3.3用来把用户接入互联网的网络 

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

1.4计算机网络性能

1. 速率(Data Rate / Bit Rate)

速率是指数据传输的速率,表示网络中传输数据的速度,一般用**比特每秒(bps,Bits per Second)**为单位,常见的单位还有kbps、Mbps、Gbps等。


2. 带宽(Bandwidth)

带宽指网络信道所能传输数据的最高速率,即信道的容量。单位通常是bps,但也可以用赫兹(Hz)来表示模拟信号的频带宽度。


3. 时延(Delay / Latency)

时延是指数据从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所需要的时间,通常包括以下四部分:

  • 发送时延(Transmission Delay): 数据从发送端主机发送到链路上的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长度发送速率 发送时延=发送速率 / 数据长度​
  •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 数据在信道中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与传播距离和信号传播速度有关。  传播时延=信号传播速度 / 信道长度​
  • 排队时延(Queuing Delay): 数据包在路由器或交换机队列中等待处理的时间。
  • 处理时延(Processing Delay): 路由器或交换机处理数据包所需的时间。

4. 时延带宽积(Delay-Bandwidth Product)

时延带宽积是传播时延与信道带宽的乘积,表示在网络中可以容纳的最大数据量,通常用于衡量链路的性能。


5. 吞吐量(Throughput)

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受限于带宽和网络设备性能,实际吞吐量往往小于理论带宽。


6. 利用率(Utilization)

网络利用率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 信道被有效利用的时间比例。
  • 网络利用率: 整个网络中所有信道的平均利用率。

7. 丢包率(Packet Loss Rate)

丢包率是指网络中由于拥塞、错误等原因导致的数据包丢失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8. 错误率(Error Rate)

错误率是指在传输过程中,数据位被错误接收的概率,一般用**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e)**表示。


9. 往返时间RTT

2.体系结构

2.1协议

 2.2体系结构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职责:负责传输原始比特流,也就是把 0 和 1 转化为电信号、光信号或无线信号,通过物理介质(如网线、光纤、无线电波)传输。
  • 通俗解释
    就像快递包裹的运输工具,负责把包裹从一个地方物理送到另一个地方。运输工具可以是卡车、飞机,甚至是邮递员骑自行车。
  • 作用:解决如何传的问题。
    • 示例:网线、光纤、无线信号、以太网接口。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职责:负责把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组装成帧(Frame),并在直接相连的设备之间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它还负责处理物理传输中的差错控制。
  • 通俗解释
    数据链路层就像快递包装部门。它负责检查包裹(数据帧)有没有破损,贴上地址标签(MAC地址)并打包好,保证邻居(直接相连设备)之间的传输可靠。
  • 作用:解决如何在一个链路上传输可靠数据的问题。
    • 示例:MAC地址、以太网协议、Wi-Fi协议。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职责:负责跨网络传输数据,实现多跳传输。它确定数据从源头到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并使用逻辑地址(如IP地址)来识别设备。
  • 通俗解释
    网络层就像快递的路线规划员,负责选择最优的路线,把包裹从北京送到上海,即使需要经过多个中转站(路由器)。
  • 作用:解决如何把数据从源头传到目标地址的问题。
    • 示例:IP协议、路由器。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职责: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服务,确保数据完整、有序、无丢失地送达目标应用程序。它使用端口号来标识具体的应用。
  • 通俗解释
    传输层就像快递的验货部门。它负责确认包裹数量是否正确(分段重组),有没有遗漏(丢包重传),以及是否按顺序送达。
  • 作用:解决如何让数据可靠地送到目标程序的问题。
    • 示例:TCP协议(可靠传输)、UDP协议(快速传输)。

5.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职责: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各种网络服务,比如网页浏览、邮件、文件传输等。它负责解释数据,并让用户可以与网络交互。
  • 通俗解释
    应用层就像快递的签收员,负责接收包裹并把内容直接交给用户,比如打开包装盒取出商品。
  • 作用:解决用户如何与网络交互的问题。
    • 示例:HTTP(网页浏览)、SMTP(邮件)、FTP(文件传输)。

五层的协作关系

  • 应用层想发信息(比如访问网页),内容被逐层加工:
    1. 应用层:生成网页请求。
    2. 传输层:把请求打成小包,标明发送应用程序的端口号。
    3. 网络层:标明目的地的IP地址。
    4. 数据链路层:标明下一跳设备的MAC地址。
    5. 物理层:将打包好的数据变成信号,通过网线或无线网络发出去。

生活化类比

  1. 你是应用层,决定买东西(发信息)。
  2. 快递公司总部是传输层,负责确认包裹要送到哪个具体的仓库(端口)。
  3. 快递公司物流系统是网络层,规划全国范围内的路线(IP地址)。
  4. 本地配送中心是数据链路层,负责从配送中心送到具体小区(MAC地址)。
  5. 快递员是物理层,骑车把包裹送到你家门口(信号传输)。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qq_72189290/article/details/145154011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