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的技术指南
1、简述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用于通过将请求沿着一条链传递来处理请求,直到链上的某个处理者能够处理它为止。该模式能够动态地组织多个处理对象,避免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直接耦合。
本文将详细介绍责任链模式的概念、结构、优缺点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设计模式样例:https://gitee.com/lhdxhl/design-pattern-example.git
2、 什么是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请求的发送者与接收者解耦,允许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这些对象被连接成一条链,并沿着链传递请求,直到某个对象处理完成或链结束。
典型的例子包括:
- 审批流程中的层级审批。
- Web 应用中的过滤器链。
- 日志记录器(Logger)的多级别处理。
责任链模式包含以下角色:
- 处理者(Handler):定义处理请求的接口,并可选择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 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实现处理者接口,处理请求或将其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 客户端(Client):创建链并发送请求。
类图如下:
Handler <--- ConcreteHandler1
| |
+-------> ConcreteHandler2
3、实际案例
假设我们需要实现一个日志记录器系统,不同的日志级别由不同的记录器处理,例如 DEBUG、INFO 和 ERROR。我们可以使用责任链模式来实现。
// 抽象处理者
public abstract class Logger {
public static int DEBUG = 1;
public static int INFO = 2;
public static int ERROR = 3;
protected int level;
protected Logger nextLogger;
public void setNextLogger(Logger nextLogger) {
this.nextLogger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lishangke/article/details/144444492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