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内容网 自学内容网

搭建成熟的知识管理系统 | DIKW模型 / PARA笔记法 / CODE法则

关注👆 望森Eric 👆 查看更多FPGA资讯

这是望森的第 32 期分享

作者 | 望森

来源 | 望森Eric


DIKW模型

0 概要

在DIKW模型中,知识被分为

Data 数据 - Information 信息 - Knowledge 知识 - Wisdom 智慧

四层的金字塔结构。

这个模型想告诉我们,认知的提升应当遵循

获取数据 - 整理信息 - 总结知识 - 通悟智慧

的过程


1 “数据”如何被整理为“信息”

数据是原始的、未经加工的事实和数字。

数据本身没有意义,它只是对现实世界某个状态的客观记录。

信息是对数据进行组织、分类和解释后,数据呈现的意义。

一个例子说明“数据”与“信息”的区别:气象站

城市中每一个区域都有温度计用于采集温度数据,每一个温度计的数值都是一个“数据”

如果把某个时间段某区域所有温度计的数值汇总整理(比如加权平均),可以得到该时刻该区域的温度,这就是“信息”

单一的“数据”没有太大意义,“信息”的意义更大。

当你查询某时某地的温度,你的得到的是“信息”。


2 “信息”如何被总结为“知识”

知识是分析、组织和理解信息后形成的。

知识包含了对信息的深入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规律的把握等。

还是以气象站为例,

当你总结某城市连续多年的每日气温,你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该城市气温是寒冷还是炎热,是否适合居住等。

这就是“知识”。

“信息”和“知识”的区别

1.生命周期上,“信息”是短期的,而“知识”长期受用

以气温为例,某城市的“温度信息”仅适用于某段时间内,而该城市“是否宜居”的知识则是长期适用的。

2.形态上,“信息”是碎片化的,而“知识”可以形成体系

还是以城市为例,

将城市的“温度”等各项知识整理起来,可以形成一个城市的知识体系,将其系统化。

同理,如今的理工农医等学科正是“知识”被编做体系之后形成的。

“信息”被总结为“知识”的难点:体系化

我们随时可能接收到新的碎片信息,而如何将碎片信息整理为系统化的知识,需要考验逻辑能力与思考能力。

所以,为什么每天在手机上看了大量文章、短视频却依然感觉什么都不懂?因为以上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如果不花费精力将他们形成体系化的“知识”,那么就只能让人在看完的当下“爽一把”而已。


3 “知识”如何被通悟为“智慧

智慧是实践中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炼,是超越和创新。

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应用,更是对知识的超越,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比如,面对气候变化,科学家基于对天气模式的深入理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或者企业领袖根据市场趋势,引领企业向新的方向发展。


对 DIKW 进一步抽象

在了解了 DIKW 模型的概念后,再进一步抽象。

我们一般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为What How Why三类问题:

  • What用来回答某个东西是什么?用来解答概念性的疑问

  • How用来回答某个东西是如何实现的?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

  • Why则是用来回答为什么?这个不仅需要我们了解原理,还需要思考其背后的理念和哲学,需要我们在What和How的基础上进行反思

通过这样的层次划分,你会发现Knowledge与Wisdom的区别:

Knowledge对应着:What和How类的问题

Wisdom对应着:Why类问题

上面这个结论非常关键,因为他提供了一个将Knowledge升华为Wisdom的路径:

多思考,多问为什么!


什么是知识管理体系,为什么要创建它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然而,信息本身并不等同于有用的知识,更不用说转化为我们可以应用的智慧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知识管理体系

什么是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体系是一套流程、工具和策略的组合,用于系统地管理个人或组织的知识资产,以提高效率、创新能力和决策质量。

它包括但不限于收集信息、整理知识、分享经验、促进学习和创新。

知识管理体系可以是非常个性化的,比如个人的笔记系统,也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复杂系统,如企业的知识库或数据库。

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1.知识的捕捉:收集个人或组织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产生的知识和信息。

2.知识的组织:通过分类、标签和索引等方式,使知识易于访问和检索。

3.知识的分享:促进知识在个人或组织内部的流动,增加协作和创新的机会。

4.知识的应用:确保知识被有效利用,以支持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新知识的创造。

为什么要创建它?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能够快速获取、利用和创造知识的个人和组织将拥有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体系的创建和维护,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1.提高效率:通过有效管理知识,可以减少重复工作,加快信息检索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2.增强决策能力:拥有良好的知识管理体系意味着可以快速获取准确、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

决策。

3.促进创新:知识的分享和重新组合是创新的基石。知识管理体系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碰撞,激发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4.增强适应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迅速学习和适应的个人和组织更能生存和发展。知识管理体系支持持续学习和知识更新,增强适应能力。


什么是PARA笔记法,它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在Tiago Forte的著作《打造第二大脑》中,

介绍了一种旨在提高个人效率和信息管理能力的方法论——PARA方法

这一方法论通过将信息和材料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手头的信息资源。

PARA代表了四个关键类别:

项目(Projects)

领域(Areas)

资源(Resources)

归档(Archives)

我的飞书知识库

1.项目(Projects)

项目指的是那些正在进行中,有明确目标和截止日期的任务或活动。

这些可以是工作上的项目,也可以是个人生活中的各种计划,如家庭装修、旅行规划等。

项目是PARA方法中最为活跃的部分,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新,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2.领域(Areas)

领域涵盖了那些需要持续关注和投入的责任区域或重点关注领域。

这些领域可能包括健康、财务、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

与项目不同,领域没有明确的结束点,它们代表了个人或组织的持续责任和兴趣。

3.资源(Resources)

资源类别包含了可能在未来提供参考或输入的主题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参考资料、灵感想法、阅读清单、研究报告等,它们为项目和领域提供支持和灵感。

4.归档(Archives)

归档收纳了已完成或不再活跃的项目、信息资料。

这个类别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在需要时回顾过往的项目和资料,但在日常管理中,归档的内容不会占据主要位置。

PARA的核心逻辑

PARA方法的核心逻辑在于它是一种“重行动、轻分类”的信息组织法。

这种方法强调信息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当前正在进行的项目,使得项目成为信息组织的中心

这样,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不必再纠结于复杂的主题分类,而是直接考虑这条信息对哪个正在进行的项目最有用。

PARA方法强调了定期回顾和整理每个类别,以保持系统的动态更新

这不仅确保了信息的及时性,也增强了信息管理的灵活性。

通过将最需要关注和行动的项目和领域置顶,资源和归档则按需调用,

PARA方法有效地优化了个人的工作流程和学习过程,提高了信息管理和任务执行的效率。

无论你来自哪个领域、从事什么职业,PARA系统都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它通过简化信息的组织和管理,让你能够更聚焦于实现目标,推动项目的进展,同时也为持续的学习和个人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观点分享:

笔记系统是服务于事情的,而不是服务于人的。

笔记的存在应该不断推动某件事情向前发展,而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收藏癖


CODE信息管理法则

为了有效地管理信息并促进其向知识的转化,我们可以采用“信息管理法则(CODE)”,

它包括四个要点:

1.抓取(Capture):积极收集对你有价值的信息和灵感。

2.组织(Organize):通过系统的方法如PARA笔记法,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整理

3.提炼(Distil):从大量信息中提炼出核心观点和有价值的知识,这一步骤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关键。

4.表达(Express):通过写作、讲述或其他形式,表达和分享你的知识和见解,这不仅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还可以促进知识的社会化。

基于CODE信息管理法则,可以打造出如下笔记管理系统:

我的飞书知识库管理结构

在PARA笔记框架中,“领域”下具体领域内部的笔记管理使用CODE法则,搭建为“信息抓取”、“信息组织”、“提炼表达”。

信息抓取

这一部分对应于:抓取(Capture)

用法是:当看到“知识系统”领域相关感兴趣的文章、资料时,就将它们收藏到该栏中。

信息组织

这一部分对应于:组织(Organize)

用法是:在固定的时间(比如每天晚上),阅读并整理“信息抓取”栏的碎片信息,将有价值的资料分类存放到本栏中。

提炼表达

这一部分对应于:提炼(Distil) 和 表达(Express)

将提炼与表达整合的原因是,提炼后的内容能够直接作为输出表达的文章素材了。

用法是:通过设定项目,驱动自己将“信息组织”中的内容内化、输出为自己的表达。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完成输出这一环!


小结

结合 PARA 笔记法和 CODE 信息管理法则,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和有序的知识管理体系。

通过这样的体系,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管理信息,还能促进信息向知识、甚至智慧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

真正的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收集和囤积,而是需要我们主动思考和深度加工的结果。通过实践这些方法和原则,我们可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个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 END -

欢迎关注公众号/CSDN/知乎【望森Eric】~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2301_77414568/article/details/143671322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