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持久化策略
Redis持久化
Redis的读写操作都是在内存上,所以Redis性能高。 但是当重启的时候,或者因为特殊情况导致Redis崩了,就可能导致数据的丢失。 所以Redis采取了持久化的机制,重启的时候利用之间持久化的文件实现数据的恢复。
Redis提供了三种持久化的机制:
- RDB:将某一段时间的内存数据,以二进制的方式写到磁盘中
- AOF:每次执行写操作,都将命令以追加的方式写到文件中
- 混合持久化方式:结合了RDB和AOF的优势
RDB机制
RDB持久化是把当前进程数据生成快照保存到硬盘的过程,触发RDB持久化过程分为手动触发和自动触发。 ps: 执行快照是一种比较重的操作,如果频率太低,那么当服务器崩了,那么丢失的数据就多,如果频率高,那么就会对性能造成影响。
手动触发
手动触发分别对应save和bgsave命令:
- save命令:阻塞当前Redis服务器,直到RDB过程完毕为止,对于内存比较大的实例会造成长时间的阻塞。(这很不推荐)
- bgsave:Redis过程执行fork之后,会创建子进程,RDB的持久化工作就是让子进程负载,完成后自动结束。
自动触发机制
- 使用save配置。 如“save m n” 表示m秒内数据发送了n次修改,自动RDB持久化
- 从节点进行全量复制操作的时候,主节点自动进行RDB持久化,随后将文件内容发送给从节点
- 执行shutdown命令关闭Redis时,执行RDB持久化
下图是bgsave命令的过程:
- 执行bgsave的时候,Redis父进程判断当前进程是否存在其他进程的子进程,如RDB/AOF子进程,如果存在bgsave命令直接返回
- 如果不存在,父进程创建子进程,fork过程中父进程阻塞,可以通过info stat命令查看latest_fork_user选项,可以获取最近一次fork操作的耗时(单位是毫秒)
- 父进程fork完毕后,bgsave命令返回“Background saving started”信息并不再阻塞父进程,可以继续响应其他命令
- 子进程会创建RDB文件,根据父进程内存生成一个临时快照文件,完成后对原有的文件进行替换。
- 最后,子进程发送信号给父进程,父进程更新统计结果
Redis默认的配置文件中提供了bgsave的方式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 900s之内,对数据进行一次修改
- 300s之内,对数据进行10次修改
- 60s之内,对数据进行1000修改
如果触发了上面的条件,那么就会触发RDB机制。
RDB文件的处理
保存:RDB⽂件保存在dir配置指定的⽬录(默认/var/lib/redis/)下,⽂件名通过dbfilename配置(默认dump.rdb)指定。可以通过执⾏config set dir {newDir} 和 config set dbfilename {newFilename}运⾏期间动态执⾏,当下次运⾏时RDB⽂件会保存到新⽬录。
RDB的优缺点
- RDB是一个紧凑压缩的二进制文件,代表Redis在某个时间上的数据快照。 使用于备份,全量复制等场景。
- Redis加载RDB文件恢复数据远远快于AOF文件,因为RDB文件是以二进制存储的。
- RDB方式数据没办法做到实时持久化/秒级持久。 因为bgsave每次运行都要执行fork创建子进程,属于重量操作,频繁操作成本高。
AOF机制
AOF持久化:以独立日志的方式记录每次写操作,重启的时候执行AOF文件中的命令达到恢复数据的目的。
可以在配置文件中开启appendonly yes选项,默认是不开启。
下图是AOF的工作流程
- 将所有的写入操作追加到aof_buf缓冲区中
- AOF缓冲区根据对应的策略向硬盘做同步操作
- 随着AOF文件越来越大,需要定期的AOF文件进行重写,达到压缩的目的
- 当Redis启动的时候,可以加载AOF文件进行数据的恢复
AOF命令写入的内容是以文本协议格式。 例如set hello world 这条命令,在AOF缓冲区追加如下文本所示
*3\r\n$3\r\nset\r\n$5\r\nhello\r\n$5\r\nworld\r\n
AOF是选择文本协议来进行存储的,Redis以这种方式存储有可能的原因如下:
- 文本协议有较好的兼容性
- 实现简单,可读性好
看了AOF的工作流程后,想一想为什么AOF需要aof_buf这个缓冲区呢? Redis使用单线程响应命令,如果每次写AOF文件都直接同步到硬盘上,性能从内存到IO读写,性能会下降。 所以先将数据写入到aof_buf中,会有效降低IO的次数,同时Redis提供了3种缓冲区的同步策略。
如下图所示:
文件同步:
Redis提供了3种AOF缓冲区同步文件策略。由参数appendfsync控制
系统调用write和fsync:
- write操作会触发延迟写机制。Linux在内核中提供了页缓冲区来提供硬盘IO性能。write在写入系统缓冲区后立即返回。同步硬盘操作依赖于系统调度机制。
- fsync是对单个文件进行操作,做强制硬盘同步,fsync将阻塞直到数据写入到硬盘上。
当Redis同步策略为always时,每次写都要同步AOF文件,性能很差。
配置为no的时候,同步策略不可控,虽然提高了性能,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增大了
当配置为everysec的时候,是默认配置,兼顾了数据安全和性能。
所以不同的策略,如果发送数据丢失,数据丢失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是always,那么每次都会进行同步操作,数据不会丢失,但是如果设置为no,那么数据丢失就可能很多,而everysec,数据只会丢失1s内的数据。
AOF重写机制
随着命令不断地写入到AOF文件中,文件会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引入了重写机制来解决。
什么是重写机制
Redis会将旧的命令删除掉,只会保留数据的最新版本。 并且多条写操作会合并成一条。
而较小的AOF文件一方面降低了硬盘的空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启动Redis恢复数据的速度。
AOF重写过程也分为手动触发和自动触发
- 手动触发:调用bgrewriteof命令
- 自动触发:根据auto-aof-rewrite-min-size 和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参数确定自动触发时机。
auto-aof-rewrite-min-size: 表示触发时AOF的最小文件大小,默认是64MB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代表当前AOF占用大小相比较上次重写时增加的比例
AOF重写的流程图如下:
- 执行AOF重写请求
如果当前进程正在执行AOF重写,请求不执行。如果当前进程正在执行bgsave操作,重写命令延迟到bgsave操作完毕后执行 - 父进程执行fork,创建子进程
- 重写
a.主进程fork之后,继续响应其他命令。所有的修改写入到AOF的缓冲区中并根据appendfsync策略同步到硬盘,保证旧的AOF文件机制正确
b. 子进程只有fork之前的所有内存信息。父进程需要将fork之后的这段时间的写操作写入到AOF重写缓冲区中 - 子进程根据内存快照,将命令合并到新的AOF文件
- 完成子进程重写,新文件写入后,子进程发送信号给父进程。父进程将AOF重写缓冲区的数据追加到新的AOF文件中。 最后将新的AOF文件替换旧的AOF文件
所以Redis持久化的机制为下图所示
为什么会有混合持久化
RDB的优势就是恢复速度快,因为是以二进制存储的,但是快拍的频率不好把握。频率太低,丢失的数据量就多,频率太多,就会导致性能降低
AOF的优点:丢失的数据少,但是恢复的速度不快。
所以结合了RDB和AOF的优点,Redis4.0推出了混合持久化的机制,保证了Redis的重启速度,又降低了数据丢失的风险。 混合持久化最大的差别就是AOF文件不再是以文本来存储的了,而是以二进制的方式来存储。这就导致了恢复数据的时候,速度会比AOF快。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m0_72165281/article/details/142420302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