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内容网 自学内容网

军制(层级编制)-浅析

零、前言

        本文主要是分析一下军队编制的特点,古代的战略战术中往往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展开,故而军队编制中往往存在“五”这个数。现代的三三编制中则是三角形展开。编制主要为战略战术而服务,反过来战略战术又依托编制得到实行。

        军制,即军队的制度。军队制度符合一般社会制度的规律,要想研究军队的制度,可以先研究一般的社会制度,然后扩展到军队的制度。一般的社会制度,大约是约定俗成,但可以从来源和目标进行分析。

一、一般社会制度的来源

        人要生存,必须生产,所以最初的社会制度基本来源于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比如捕猎,有人擅长寻找猎物,有人擅长杀死猎物,有人擅长处理猎物,人们协作参与捕猎活动。如果各人只是单独存在,缺陷比较大,收获基本靠天意,但在生活一起,能力组合在一起,人们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提升。能找,能杀,能处理,在猎物足够多的情况下,这种社会团体的食物会是源源不断的。社会团体一经达成,各个成员负责的任务就会明确,权利也会得到保障,而这也就是原始捕猎制度。

        将捕猎、种植、采集等生产活动进行团体化和制度化后,可以形成更加复杂的社会制度,也就是原始社会制度。原始社会的文化程度或许无法进行这些抽象表达,但这种人类社会制度确实存在于原始社会。

二、一般社会制度的目标

        原始社会制度最初可能是因为社会成员想要生存而存在,在生存目标完成后,还有想要生活更加美好的目标可以追求。

        因为生产而组成的社会团体,如果想要生活更加美好,自然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还如捕猎,猎物的获取量首先是和参与捕猎的人数相关,然后和捕猎区域的广大、多少也相关。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一支捕猎队和一个捕猎区,发展到了5支捕猎队和10个捕猎区。原来人均50公斤的产肉量,现在变成了人均100公斤的产肉量,人们的肉食生活更加丰富了。

        如果想要生活更加美好,或者说让生活至少可以过得下去,除了扩大生产规模,也可以直接抢夺其他社会团体的生产品。比如社会团体B,为抢劫前面扩大了生产规模的社会团体A,组织了5支队伍,然后抢劫成功,将自己原来人均50公斤的产肉量变成了人均100公斤,社会团体B的肉食生活也更加丰富了。

        A被抢劫了一次,自然不服气,为避免下一次继续被抢,所以也模仿B组织了5支队伍。社会团体B的5支队伍其实就可以看成是一支以掠夺为目标的军队,而A的5支队伍可以看成一支以保护自身为目标的军队。生产活动可以产生出社会制度,掠夺、保护的活动也可以产生出社会制度。两支军队的制度类似,军队成员为参与的社会团体成员,基本作战单为一支队伍,全军共5支队伍。两军如果交战,总共就是10支队伍交战。

三、军队的一般来源和一般目标

        人们或许想要掠夺,或许想要保护,或许因为其他原因而组成军队。组成军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他一经组成,他最需要的就是完成这个目标。赢,就是生产量翻倍,可以生活的更好;输,就是消耗更大的同时生产量反而萎缩,生活凋敝。故而,当军队目标成为了社会团体生存的目标后,社会团体的资源就会向军队倾斜,包括人力资源、生产力调配优先级等。在得到社会团体的资源倾斜后,军队的人数会得到提升,军队制度会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升军队的战斗能力。

四、军制的发展

        军队最重要的是要有可以造成“敌死我活”的能力。“我活”便是衣食住行,扩展便是装备制度、粮草补给制度、营寨制度、行军制度;想要敌人死亡,则需要我方进行对抗,对抗方式则有主动对抗、被动防御、明刀暗箭等,有的对抗方式可以形成制度,有的对抗方式只能临时指挥。因为一个人能够同时处理的事情是有限的,所以要想能够指挥更多的军队,就必须建立指挥制度。

        因为社会团体B在战斗中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所以他的军队的人数更多了,原来5支队伍改称为小队,2支小队称为中队,5支中队称为大队,全军共50支队伍,军名为B军,基本作战单位为中队。在B军改制后,若两支军队交战,在基本作战单位层面,B军可能形成10打1的优势局面。此种指挥制度可以称为“二五制”,特点是逢2或5加一层指挥单位。

        社会团体A在听说A军的变化后,决定也增加人数,不过他们实行“三三制”,原来5支队伍也改称为小队,3支小队称为中队,3支中队称为大队,大队长直接指挥一支小队,全军共50支队伍,军名为A军,基本作战单位也为中队。在A军改制后,若和B军交战,同为中队作战,A军中队是三支小队,B军中队只有2支小队,则A军可能形成3打2的优势。“三三制”的特点便是逢3加一层指挥单位。

        在行军、扎营等制度方面,B军一般以“前后左右中”的十字形阵容进行编排;B军一般以三角形阵容进行编排。在执行军事任务方面,B军的战略单位是在5这一层级的大队,战术单位是在2这一层级的中队,阵容强干弱枝,适合进行正面的战略决战,弱于战术任务的执行;A军的战略、战术单位分别是大队和中队,两这的层级都是3,战略、战术任务的比重均衡,既可以正面决战,也方便执行战术任务。

五、军队的神经脉络-指挥制度

        军队的指挥制度一经形成,又会反过来渗透于军队其他各种制度中,然后形成军队体系的神经脉络。看起来就好像是先有指挥制度,然后才有军队,但实际并不是这样。比如,如果没有指挥制度可以形成军队吗?可以,只是无法临时指挥许多人员,作战任务都只能通过制度的形式进行安排。没有指挥制度的军队可以完成军队的任务吗?若任务比较简单,则可以完成;如果任务比较复杂,则很难完成。

        指挥制度(编制):二二制(三三制的缩减版),三三制,五五制,九九制(三三制的打平版),十十制,二五制,混杂制(晋位不统一),散编制(人数、名称、晋位都不统一)。

        整齐编制的好处在于,如果战争烈度高,可以将新编制、打散后的编制重新整合为新军队;坏处在于,需要多层组装后才能实行复杂多变的军事任务,从而造成指挥链路过长,反应变慢。

如下图,左侧是三三制示意结构,右侧是二五制示意结构。

六、后记-军事力量的占比

       军队独立的概率,和军事单位在整个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体系中占据的部分相关。 简单来看,如果某军占据整个体系力量的10%,那么他的独立率也是10%;如果某军占据整个体系力量的90%,那么他的独立率也是90%。既然军队又独立的风险,那是否可以将军队力量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呢?不行,因为如果军队力量太弱,则无法完成军队的任务。不管军队任务是掠夺还是保护,如果军队任务无法完成,对于社会团体来说往往是无法接受的。

七、杂记

车兵制:每乘30人。一队五乘150人,一官2对300人,一卒5官1500人,一师2卒3000人。最高多达14师,42000人。

金、元朝(蒙古)军制为十进制,10人为队,10队为百户,10百户为千户,10千户为万户。

范仲淹在主持陕西防务时,为适应作战需要而重新整编军队:以5人为“伍”,5伍(25人)为“队”,5队(125人)为“阵”,20阵(2500人)为“将”。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qq_41275983/article/details/141322893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