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内容网 自学内容网

【智能制造-7】常见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

1. A*算法:

  • 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通过评估每个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总代价来确定下一个搜索节点。
  • 总代价 = 从起点到该节点的实际代价 + 从该节点到目标节点的估计代价
  • 算法不断扩展最有希望的节点,直到找到目标节点或确定无法找到。
  • A*算法可以保证找到最短路径,但需要提前知道环境地图信息。

【假设你要从家里去朋友家,你已经知道了整个城市的地图。A算法就相当于你根据地图信息,评估每条道路到朋友家的总距离(实际距离+预估距离),选择最短的那条路径。它能保证找到最短路径,但需要提前知道整个环境的信息。】

2. 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算法:

  • RRT算法是一种基于采样的路径规划算法,通过随机采样和树状结构探索未知环境。
  • 算法从起点开始,随机生成一个新的采样点,并将其连接到最近的树节点。
  • 通过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可以快速探索未知环境并生成一棵探索树。
  • RRT算法不需要提前知道环境地图信息,适用于未知环境的路径规划。但无法保证找到最短路径。

【想象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森林里,要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RRT算法就像你随机探索forest,不断生成新的路径点并连接到最近的已探索路径上。通过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最终你会找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虽然不一定是最短的,但能在未知环境下快速找到可行路径。】

3. 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算法:**

  • RRT*算法是在RRT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可以保证找到最优路径。
  • 它在连接新采样点时,不仅连接到最近的树节点,还会评估是否可以通过重新连接来优化现有路径。
  • RRT*在每次迭代中都会尝试优化路径,最终可以收敛到全局最优解。
  • RRT*算法保证了最优性,但相比RRT算法计算量更大,需要更多的迭代次数。

【在上面的森林探索例子中,RRT算法就相当于在每次生成新路径点时,不仅连接到最近的已有路径,还会检查能否通过重新连接来优化现有路径,使得最终找到的路径是最短的。这个过程会比RRT算法慢一些,但最终得到的路径是全局最优的。】

总的来说,这三种算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算法:

  • A*算法适用于已知环境的最短路径规划
  • RRT算法适用于未知环境的探索性路径规划
  • RRT*算法适用于未知环境的最优路径规划

4. 贪心算法:

  • 贪心算法是一种局部最优化的方法,它总是做出在当前看来是最好的选择。
  • 在轨迹规划中,贪心算法通常用于实时规划或局部优化,比如动态窗口法(DWA)。
  • 贪心算法的优点是计算速度快,可以快速得到一个满意的解。缺点是只能得到局部最优解,无法保证全局最优。
    【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情况,可以使用贪心算法进行局部优化。
    对于需要找到全局最优解的情况,可以使用遗传算法进行离线规划。
    也可以将两种算法结合使用,先用遗传算法找到一个较好的全局解,再用贪心算法进行局部优化。】

贪心算法和RRT的区别?

【- 贪心算法是一种确定性的算法,每次都做出当前最优的选择。而RRT算法是一种随机性算法,它通过随机采样探索未知环境。

  • 贪心算法需要事先知道整个问题的环境信息,而RRT算法适用于未知环境的路径规划。
  • 贪心算法可以保证找到最优解,但前提是问题满足某些性质。RRT算法则不能保证找到最优解,但能快速找到一条可行路径。】

5. 遗传算法:

  •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进化的全局优化方法,通过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过程来搜索最优解。
  • 在轨迹规划中,遗传算法可用于离线规划全局最优轨迹,比如在RRT*算法中使用。
  • 遗传算法的优点是可以在复杂环境中搜索全局最优解,缺点是计算量大,收敛速度较慢。

【比如,你要给自己设计一套最佳的健身计划。遗传算法就相当于你随机生成很多不同的健身方案,然后根据效果评估每个方案,并保留表现最好的那些方案,再继续迭代优化,直到找到全局最优的健身计划】

【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情况,可以使用贪心算法进行局部优化。
对于需要找到全局最优解的情况,可以使用遗传算法进行离线规划。
也可以将两种算法结合使用,先用遗传算法找到一个较好的全局解,再用贪心算法进行局部优化】

6.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是一种模拟蚂蚁行为的群体智能算法,主要用于解决组合优化问题,如旅行商问题、路径规划等。它的原理可以概括如下:

  1. 基本原理:
  • 蚂蚁在寻找食物路径时,会在地面上留下一种信息素。其他蚂蚁闻到这种信息素后,更倾向于选择浓度较高的路径。
  • 这种正反馈机制会使信息素浓度越来越高的路径被不断选择,最终形成最优路径。
  1. 算法流程:
  • 初始化: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放置多个"蚂蚁",每个蚂蚁都有一个初始位置。
  • 路径构建:每只蚂蚁根据当前位置及周围节点的信息素浓度,以概率方式选择下一步移动的节点。
  • 信息素更新:当所有蚂蚁完成一轮路径构建后,根据各自走过的路径长度,更新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
  • 迭代优化:重复路径构建和信息素更新,直到达到停止条件(如迭代次数、最优路径等)。
  1. 优势:
  • 具有良好的并行性,可以同时模拟多个独立的蚂蚁代理。
  • 能够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找到较优的解决方案。
  • 不需要事先知道整个问题空间的详细信息,可以通过局部信息进行自组织优化。

总的来说,蚁群算法通过模拟蚂蚁的集体行为,巧妙地利用正反馈机制来解决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它是一种充满启发的群体智能算法,在很多实际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假设你是一个快递小哥,每天要在城市里送快递。你需要找到一条最短的路径,既可以送完所有快递,又能尽快回到快递站。这就是一个经典的旅行商问题,可以用蚁群算法来解决。
首先,我们把每个快递点都看作是一个"节点",节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边"。现在,我们派遣一群"蚂蚁"在这个网络中探索路径。
每只"蚂蚁"都会从快递站出发,随机选择下一个要去的节点。但是,它们在选择下一个节点时会受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影响 - “信息素”。
“信息素"就好比是蚂蚁留下的一种"味道”。刚开始,所有的边上都没有什么信息素。但是,当一只蚂蚁走完一条路径后,它会在路径上留下一些信息素。
其他的蚂蚁闻到这些信息素后,就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信息素浓度更高的路径。因为高浓度的信息素意味着这条路径可能更短。
随着越来越多的蚂蚁经过,某些路径上的信息素会越来越浓,而一些不太好的路径上的信息素会慢慢蒸发。最终,全体蚂蚁会集中在一条信息素最浓的路径上,这条路径就是我们要找的最短路径。】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qq_45611002/article/details/140184000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