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内容网 自学内容网

电离层——科普

电离层的发现

图1 电离层区域示意图 

        在地球上空大约60km至1000km范围内有一个特殊的区域。因为它的存在,使无线电通信成为现实,同时它又是GPS定位的捣乱鬼,它就是电离层。

电离层的发现

        1901年,扎营守候在加拿大信号山的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用风筝价高接收天线,接收到了从英格兰发出的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信号。这不禁让人们疑惑,无线电波是如何绕地球弯曲的表面传播的?因为按照当时的理论来解释,从英国发射的无线电波一定直奔太空,怎么可能到达加拿大,当时美国科学家肯涅利和英国科学家亥维赛德不约而同提出,在地球大气层中有电子层的存在,它可以像镜子般把无线电波反射回地面,这种反射回的信号使得远方的电台可以互相通信。当时把这个电子层叫做肯涅利简亥维赛德层,这就是现在所称的电离层。1924年,英国物理学家阿普尔顿进行试验,接收到的信号显示距地面90km处存在一个反射层,据此证实了电离层的存在,从此电离层作为近地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认识自身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电离层如何形成?

        按国际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RA的定义,电离层就是存在足够多的自由电子能够显著地影响无线电波传播的区域,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电子的产生

        电离层能够导电的原因是其中存在自由的电子和离子,在中性的原子和分子里,电子被原子核牢牢地吸引着,要使电子脱离原子核,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那么是什么力量迫使电子离开它所紧紧依附着的原子或分子呢?

图3 光电离过程示意图 

        这个看不见的力量来自于太阳,太阳辐射的极紫外线,X射线到达地球上空时,被大气吸收消散的能量引起中性大气电离,这个产生自由电子的过程称为光电离过程。此外进入大气层的高能粒子也能产生大气的电离,称为微粒电离。

        但是并不是所有高度的大气成分都能电离产生大量自由电子,电离层的形成需要特殊的天时地利条件,天时是指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足够强,能够使中性成分发生电离;地利是指正好在地球上空,约60km至1000公公理高度范围内,中性大气稀薄适中,电子能够自由存在并且足够多。已知能影响无线电波传播,在电离层以下,中性大气稠密,电子和离子很快复合而消失,电子不能自由存在。而在电离层以上的磁层,大气十分稀薄,电子密度极低。

图4 电离层的形成示意图 

电子的复合与输运

        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离子,还有中性大气分子和原子都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中,它们迅速向各个方向移动着,互相碰撞并向不同的方向分开,并继续不停地运动,然后重复着碰撞和分开的过程。

        电子的质量最小,因此也是最调皮的。它在大气中迅速到处游走,有时它会出现在一个正离子的附近,由于相互吸引,电子就跑进了相遇的离子中,结果重新生成一个中性原子或分子,这就是复合过程。

        有时自由电子也可能碰上一个中性粒子,它会调皮地附在这个粒子上,这时就得到一个带负电的离子,这个负离子也可能遇上带正电的离子,重新复合成中性的分子或原子。由于上述的复合过程,电离层中的电子消失了。

        除了电离产生电子复合损失电子外,电离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既不产生新的电子,也不使电子消失,只是电子在重力,电场和磁场等外力的作用,从一个地方被输送到另一个地方,这个重新分布的过程就是输运过程。

电子层的分层

        电离层中低高度的电子主要因复合而损失,而随着高度的增加,电子的输运过程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子的产生与损失在不同高度上达到平衡时的结果不同,从而形成了电离层特殊的电子密
度随高度分布的结构。

        科学家们喜欢用“层”来给不同的区域命名,实际上这些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边界:

①底部:在距地面大约60公里以下,电子密度极低,以致于无线电波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因此认为60公里就是电离层的底部。


②D层:距地面60公里到90公里左右的区域,它只存在于白天。在夜间,由于没有太阳辐
射,D层自由电子迅速复合成中性成分而消失。


③E层:高度90公里到120公里左右。E层的自由电子峰值浓度约是D层峰值的100倍。在夜
间,E层电子也会由于复合而迅速减少。


④F层:高度从120公里到1000公里左右。F层电子复合过程较慢,夜间仍然存在,这与夜间
电离层顶部向下输送等离子体有关。F层在白天分裂成F1层和F2层,夜间则只有一个F2层。


F层是自由电子最稠密的区域,自由电子密度远远高于D层和层,对无线电波的反射能力最
强。它的存在是短波能够进行远距离通信的主要原因。

图5 电离层的分层 

电离层与电波传播 

        从电离层的发现历程可以看出电离层与无线电波传播是密不可分的。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虽然不到中性成分的1%,但这些自由电子足以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那么,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
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
        光在水或者其它媒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等效应。同样,无线电波进入电离层时也会发生传播路径的改变。电子密度越大,电波折射得越厉害。
        在一定条件下,从电离层的D层到F2层的峰值处,电波到达某一高度后将开始全反射向下传
播,返回地面。对于不同频率的电波,穿过电离层时的传播路径不同,频率越高,越容易穿出
电离层。
        例如,甚低频波一般只能在电离层底部和地面构成的“腔体”内进行传播,长波、中波、短波
会在电离层的不同高度被反射,超短波、微波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穿透电离层而不返回地面。

图6 电离层中的电波传播(A:折射;B:吸收;C:散射;D:反射) 

        另外,电波在电离层中传播时,电子从电波获取了能量,又会与中性粒子发生碰撞,从而将部分能量传递给中性粒子,导致无线电波损失了能量。当电离层中的电子足够多,而电波的能量
又不够高时,电子对电波的吸收很强,甚至会将电波全部吸收。
        电离层中的D层中性成分的浓度很高,因此这一层是电波吸收的主要区域。D层电离的程度越
高,吸收无线电波的能力越强。E层与D层类似,它主要在白天影响传播。F层在白天能把比较
高频率的电波反射回地面,而到了晚上由于电子密度的降低,这些较高频率的电波会穿透电离
层。因此在晚上,短波的通信频率应比白天低。 

图7 无线电波频段的划分


        人们利用不同频段的电波,通过电离层实现了各种方式的无线电通信和导航。例如,长波和超长波穿透海水的能力很强,人们利用它们实现对潜艇的通信;利用中波实现广播;利用短波实
现远距离通信和广播。
        卫星上天后,利用较高频率的电波,人们实现了全球的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卫星信号都是穿过电离层进行传播的。这时,电离层已经不再是信号传播的媒介,而纯粹是一个“扰乱者”的
角色了。例如,人们常常使用的GPS导航设备,会因为电离层的折射误差而降低定位的精度。
        电离层是离我们最近的太空圈层,对无线电通信、卫星导航定位、雷达探测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它与人类高新技术活动乃至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参考视频

让人又爱又恨的电离层_哔哩哔哩_bilibili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Xiao_Ya__/article/details/140699893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