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内容网 自学内容网

【文化课学习笔记】【化学】有机相关知识梳理

有机相关知识梳理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有机物主要化学反应

高中有机主要反应(不涉及加聚、缩聚):

烃三角涵盖了烷、烯、炔和卤代烃三种烃类的关系,可逆三角中的三类物质可以互相转化、醇醛酸酯化三角主要反应以连续氧化和酯化反应为特征,同时包含二者的逆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


从烷烃出去的只有一个取代反应,跟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生成 X 卤代物(卤代烃)。

从烯 / 炔出去的都是加成反应,且反应均需加热,分别生成烷烃(\(\ce{H2}\) 加成)、卤代烃(\(\ce{HX}\) 催化)、醇(\(\ce{H2O}\) 加成)。当然烯 / 炔加成也可以得到烯烃,比如 烯烃「\(1,4\) 加成,\(2,3\) 双键」、炔烃加成;在极少数情况,例如「烯醇式重排」下会由于醇的不稳定性而得到醛。

从卤代烃出去的有两个反应,分别是取代消去反应,反应均需加热。一个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下发生取代(水解)生成醇,碳卤键断裂;一个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 / 炔,碳卤键和碳氢键断裂,得到双键 / 三键。

醇可发生的反应很多,大的方面有取代消去氧化反应

  • 取代反应又可以分为卤代酯化(实际上两个醇还可以发生成醚反应,不过和酯化原理相同,这里不做赘述),卤代得到卤代烃,和酸在浓硫酸和加热条件下酯化得到酯。
  • 消去反应在加热条件下和浓硫酸反应得到烯 / 炔。
  • 氧化反应又可以分为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催化氧化,都可以连续氧化先得到醛再得到羧酸,二者必须保证 \(\alpha\) 碳上存在氢。催化氧化需要在加热条件下进行, \(\alpha\) 碳上两个氢时生成醛,一个氢时生成酮;酸性高锰酸钾先氧化得到醛,再联系氧化得到羧酸。

醇需要加热的有三个个反应,一个是消去反应生成烯 / 炔,一个是催化氧化,还有一个是酯化反应。

醛由于其中间价态,既可以发生氧化又可以发生还原。其中氧化反应,可以通过酸性 \(\ce{KMnO4}\) 氧化、\(\ce{Br_2}\) 水氧化、催化氧化和弱氧化剂氧化(银氨溶液和氢氧化铜溶液)得到羧酸;还原反应可以在氢气加成和加热条件下,还原为醇。

除了醛之外,酮也可以在氢气加成和加热条件下,还原为醇。二者是相似的,但酮没有醛那么活泼,所以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等氧化为酸。

酯会在加热条件下发生酸性水解碱性水解,生成醇和羧酸,同时有可能在酸性 / 碱性环境下与其它物质反应得到副产物。


只有烯 / 缺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加成能够得到烷烃。

从烯 / 炔进入(箭头指向烯 / 炔)的反应一定都是加热条件下的消去反应,类似于加成反应的逆反应,分别由卤代烃反应得到。

卤代烃有三种生成途径:烷烃取代、稀炔加成、醇类取代,即「二取代一加成」。

醇的生成途径是所有有机物类中最多的:稀炔加成,卤代烃取代(水解),醛类还原,酯类水解。

醛只能通过醛类氧化得到。

羧酸主要通过氧化得到,一般主要是醛类和醇类氧化,除此之外还可以由酯类水解得到。

酯可以由羧酸和醇酯化得到。


未涉及到的反应:

  • 各种物质(烷、烯、炔、醇和醛)的燃烧,各种有机物燃烧基本都生成二氧化碳
  • 烯 / 炔的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烯、炔在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时生成二氧化碳,能够使得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 醇和钠的反应:发生置换,得到 \(\ce{R-ONa}\)
  • 醛与氢氰酸加成 & 羟醛缩合。
  • 羧酸的弱酸性:羧酸可以和钠、氢氧化钠、碳酸氢钠、苯酚钠以及碳酸钠反应。
  • 酯交换反应:酯脱 \(\ce{OR}\) 醇脱氢。
  • 涉及苯环、酚相关反应。

涉及苯环的反应:

苯只有四个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和被氢气加成。

苯的同系物:

  • 只要连苯环的碳上有氢,就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羧酸;
  • \(\ce{FeBr2}\) 催化发生卤代反应,取代苯环上邻对位氢;光照条件下侧链被卤代;
  • 加热和浓硫酸条件下发生硝化反应,硝基取代苯环上邻对位氢;
  • 被氢气加成生成甲基环己烷。

苯酚:

  • 具有弱酸性,能够和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但不能和碳酸氢钠反应
  • 被溴取代,苯环邻对位被溴取代。
  • 和氢气加成
  • 在空气中氧化,生成苯醌;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 在三价铁中发生显色反应。
  • 和乙酰氯、乙酸酐等物质发生成酯反应

三者的共同特点:都可以被氢气加成,将苯环变成环己烷;都可以被溴卤代

苯和苯的同系物共同特点:都可以发生卤代、硝化,苯环被硝基取代。

苯的同系物和苯酚共同特点:都能被高锰酸钾氧化。

苯特有:磺化。

苯的同系物特有:光照条件下侧链被卤代。

苯酚特有:弱酸性、在空气中氧化成苯醌、显色反应、成酯反应。


试剂\(\ce{Na}\)\(\ce{NaOH}\)\(\ce{Na2CO3}\)\(\ce{NaHCO3}\)溴水溴单质酸性高锰酸钾
烷烃////不反应反应(光照,加热)不反应
烯烃////加成反应加成反应(\(\alpha-\) 取代)反应
炔烃////反应反应反应
////不反应反应(纯的液溴,\(\ce{Fe^3+}\))不反应
苯的同系物////不反应反应(光照侧链,催化苯环)反应生成苯甲酸
卤代烃不反应反应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
反应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氧化反应
苯酚反应反应反应不反应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反应氧化反应
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氧化反应(溴水有次溴酸强氧化性)反应氧化反应
羧酸反应反应反应反应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
不反应水解反应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

说明:

  1. 醇跟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不反应是因为无碱性。
  2. 草酸是羧酸中的特例,可以和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3. 酯相比酸是较为稳定的物质。

这个表格重点记忆与苯环有关的,之前与苯环无关的在前面结构图中已经主要展现。

试剂用量问题

注意题目是否指明该物质为 \(\pu{1mol}\)

消耗 \(\ce{NaOH}\) 的量

能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有卤代烃羧基

\(\pu{1 mol}\) 卤代烃消耗 \(\pu{1mol}\ \ce{NaOH}\),酚酯消耗 \(\pu{2mol}\),普通酯消耗 \(\pu{1mol}\),羧基消耗 \(\pu{1mol}\)

口诀:

  • 卤代烃:一卤一碱,苯环直连最多俩(非水解)。解释:溴苯在高温高压下可能变溴化钠,生成的苯酚变苯酚钠,所以最多消耗两摩尔。
  • 酯:普通一个,酚酯俩。
  • 肽键:肽键水解,酸补羟基,氨补氢,酸变盐,所以是一个。
  • 羧基:一个。
消耗 \(\ce{H2}\) 的量

能消耗氢气的物质有(还原反应)、双键、三键、苯环。

\(\pu{1mol}\) 苯环消耗 \(\pu{3 mol}\ \ce{H2}\),醛消耗 \(\pu{1 mol}\),双键消耗 \(\pu{1mol}\),三键消耗 \(\pu{2 mol}\)

口诀:双键一个三键俩,一见苯环就加仨,羧基酯基不能加。

注意:高中阶段除了氢气和氢氰酸之外其它均不能加成碳氧双键,氢气也不能加成羧基和酯基上的碳氧双键。

消耗溴水的量

溴水可以取代 / 加成,能消耗溴水的物质有酚羟基邻对位谈谈双键碳碳三键

口诀:取代或加成,双键一个三键俩,酚羟邻对空位加。

注意:溴水不能加成碳氧双键。

有机物主要物理性质

熔沸点

  1. 氢键,沸点高:例如 \(\ce{CH3CH2OH > CH3-O-CH3}\),即由于乙醇有氢键乙醚无氢键,二者分子构成虽然相同但前者沸点高于后者。除此之外 \(\ce{-COOH}\)\(\ce{-NH2}\) 等也具有氢键,沸点都较高。
  2. 无氢键,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沸点越高。
  3. 相同分子量,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一般规律:

  • 互为同系物的有机物,随着碳数的增加,分子量增加,熔沸点逐渐增加。
  •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同一类有机物,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 同一类有机物,随着官能团数增加,分子量增加,熔沸点逐渐增加。

例如:\(\ce{CH3CH2Br}\) 的沸点大于 \(\ce{CH3CH2Cl}\),是由于 \(\ce{Br}\) 的分子量比 \(\ce{Cl}\) 大。

结论:碳数相差不大时,熔沸点 醇 > 卤代烃 > 一般的烃。

羧酸与质量相当的其它有机化合物相比,沸点较高。这与羧酸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有关。

溶解度

相似相溶
  • 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例如二氧化硫溶于水的程度比二氧化碳大,是因为二氧化硫是极性分子,水是极性溶剂。
  • 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例如溴微溶于水但易溶于四氯化碳。
  • 一般地,有机物之间均易溶,例如苯甲酸不溶于水,但易溶于乙醇和苯。

注意:判断物质分子是否为极性分子的标准是判断「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而不是分子中是否含有极性键。

亲水集团与疏水基团

常见亲水基团:氢键可以影响水溶性,含有氢键的一般都亲水,例如 \(\ce{-OH}、\ce{-NH2}、\ce{-COOH}、\ce{-SO3H}\)

常见疏水基团:烃基,酯基。

既含有亲水基团又含有疏水基团的物质有硬脂酸,例如 \(\ce{C17H35COONa}\),其中 \(\ce{C17H35CO}\) 亲水,\(\ce{-ONa}\) 亲水,可以用此原理来去污。

氢键的影响

水分子形成氢键,溶解度提升。

例:如下图所示,碳酸氢钠两个碳酸氢根分子会形成分子间氢键,缔合形成大分子,所以溶解度比碳酸钠更小。

image-20241106110655408.png

注意:不能加入四氯化碳萃取从而除去溴苯中的溴单质,根据有机物一般互溶,且四氯化碳与溴互溶,三者会互溶在一起,不能达到萃取的效果。

醇醛酮羧酸酯

大体上,都是随着碳数的增加溶解度逐渐减小。

常温下饱和的一元醇:

  • \(\ce{C} \le 3\) 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 \(4 \le \ce C \le 11\) 是油状液体,仅可部分溶于水。
  • \(\ce C \ge 12\) 是固体,难溶于水。

甲醛、乙醛、丙醛、丙酮等低级醛、酮均易溶于水。这里低级醛指的是碳数少。碳数越多,醛和酮溶于水的能力越差。

碳数 \(\ce < 4\) 的羧酸可以与水互溶,随分子中碳链(疏水基)的增长,溶解度迅速减小。

酯类微溶于水,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降低酯的溶解度),易溶于有机溶剂。

状态

对于烃来说,一般情况下(特例看题给信息):

  • 碳数 \(\le 4\) 时,是气态;
  • 碳数 \(\ge 4\) 时,是液 / 固态。

有些物质在标况(\(\pu{0^\circ C}\))下是液态,常温(\(\pu{25^\circ C}\))下是气体,例如一氯乙烷,新戊烷。

非烃类物质:

  • 醇:甲醇常温下是气体,乙醇常温下是液体。
  • 醚:二甲醚标况下是气体。

对于所有的有机物:

标况下:

  • 只含 \(\ce{C、H}\) 两种元素,即烃类物质:碳数 \(\le 4\) 的有机物为气体。
  • \(\ce{Cl}\) 元素:一氯甲烷 \(\ce{CH3Cl}\) 为气体。
  • \(\ce O\) 元素:甲醛 \(\ce{HCHO}\) 和二甲醚 \(\ce{CH3-O-CH3}\) 为气体。

室温(\(\pu{25 ^\circ C}\))下:

  • 只含 \(\ce{C、H}\) 两种元素,即烃类物质:除标况外,还有新戊烷为气体。
  • \(\ce{Cl}\) 元素:除标况外,还有一氯乙烷 \(\ce{CH3CH2Cl}\) 为气体。
  • \(\ce O\) 元素:除标况外,还有乙醛 \(\ce{CH3CHO}\) 为气体。

补充:烷烃碳数 \(\ge 17\) 是固态,烯烃碳数 \(\ge 19\) 是固态。

密度与分层

一般研究液态物质,密度:

  • 烃、酯 < 水。注意:带稠环的不一定,比如萘的密度大于水
  • 卤代烃 > 水。
  • 硝基苯 > 水。

与苯有关的物质,苯和乙苯密度都小于水,硝基苯和溴苯密度都大于水。

一般情况烃和酯在水的上层,而卤代烃和硝基苯在水的下层。

烷烃:随着碳数增加,烷烃的密度逐渐增大。

卤代烃:随着碳数的增加,卤素 \(\ce X\) 数目相同的卤代烃的密度一般逐渐减小。

其它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有毒的液体,易挥发,密度比水不溶于水是良好的有机溶剂。苯可以把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但不能把其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萃取出来。

苯酚:

  1.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晶体,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变成粉红色。
  2. 微溶于冷水(一般在冷水中是白色浑浊),易溶于热水(\(\pu{65^\circ C}\) 以上互溶),易溶于有机溶剂。
  3. 有一定的杀菌能力,可作杀菌消毒剂。
  4. 有毒,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若苯酚进入眼睛,则立刻用乙醇清洗,然后再用清水冲洗。

羧酸:

  1. 低级酸(碳数少的酸)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2. 纯净的乙酸俗称冰醋酸
  3. 甲酸俗称蚁酸,最早在蚂蚁身上提取。是无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4. 高级脂肪酸是不溶于水的蜡状固体。

酯:低级酯具有芳香气味。

有机物的鉴别和除杂

鉴别

核心三大问题:是否反应,是否溶解,上层下层(密度问题)。

常用试剂:

  1. 水:是否互溶(考虑水溶性),若不互溶,再考虑是否分层(考虑密度)。
  2. 酸性高锰酸钾:是否反应,若不反应,考虑是否分层(考虑密度);若能反应,则考虑是否褪色。
  3. 溴水:主要是两类反应,加成取代,加成例如碳碳双键、碳碳三键,取代例如苯酚邻对位可以被溴取代。除此之外,还有一类靠的不是特别多的氧化反应,例如修水可以氧化醛基。
  4. \(\ce{FeCl3}\) 溶液:是否反应,若不反应,考虑是否分层(考虑密度);若能反应,则考虑酚羟基的显色反应。
  5. 银氨溶液:主要鉴别醛基和还原糖,但由于其无色,用的没有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更多。
  6. 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具有蓝色絮状沉淀,可以检验羧基,发生中和反应,沉淀被溶解掉;可以检验醛基,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ce{Cu2O}\);不反应,但分层(考虑密度)。

注:由于甲酸既有醛基又有羧基,可以直接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即加入氢氧化铜悬浊液蓝色絮状沉淀消失,再加入氢氧化铜悬浊液产生砖红色沉淀。

常见物质鉴别:

乙酸和乙酸乙酯:用水鉴别。前者与水互溶,后者微溶于水,会和水分层。

苯和溴苯:用水鉴别。前者密度小于水,后者密度大于水。

苯和乙烯(己烯):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前者与溴水分层,在溶液上层,后者使得溴水褪色。

苯和甲苯:酸性高锰酸钾。前者不反应,后者褪色。(这里不能用溴水,因为甲苯只能和液溴反应)

注意:

  • 一般涉及到需要鉴别物中含有乙醇的情况,优先考虑
  • 一般涉及到作为鉴别物,优先考虑溴水。苯酚能产生白色沉淀,烯能使溴水褪色。
  • 一般涉及到甲酸作为鉴别物,优先考虑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除杂

本质:利用物理性质差异。

核心三大思路:溶解度差异、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转化为高沸点物质。

常见物质除杂:

物质杂质试剂 / 操作
乙烷 \((\ce g)\)乙烯 / 乙炔使用溴水洗气,乙烷不溶于溴水,会飘走,乙烯 / 炔变成高沸点物质溶于水中
己烷 \((\ce l)\)乙醇水洗,分液取上层(弃水层)
硝基苯浓硝酸水洗,振荡静置分液弃水层
乙醇加入生石灰 \(\ce{CaO}\) 后蒸馏
乙醇乙酸蒸馏(加入氧化钙 / 碱性的氢氧化钠固体)
乙酸乙酯乙酸、乙醇饱和碳酸钠溶液(作用:吸收醇,中和酸,降低酯的溶解度)
苯酚氢氧化钠溶液,振荡,静置,分层,弃水层(反萃取)
甲苯蒸馏(同系物蒸馏往往是最好的方式)
溴苯氢氧化钠溶液,振荡,静置,分层,弃水层
溴苯蒸馏

说明:

  1. 去除乙烷中的杂质乙烯 / 乙炔,不能使用酸性高锰酸钾,因为会引入杂质二氧化碳,不能使用溴的四氯化碳,因为乙烷和四氯化碳都是非极性分子,二者互溶,会导致乙烷损失。
  2. 去除乙醇中的杂质水 ,不能使用蒸馏,因为二者有氢键作用,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状态——共沸物。
  3. 去除乙醇中的杂质乙酸,不能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因为乙醇会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分离互溶的沸点不同的液体一般使用蒸馏来除杂。
  4. 去除苯中的杂质苯酚,二者虽然互溶,如果使用蒸馏可能会导致苯酚被氧化,所以一般不用蒸馏除杂。
  5. 除去苯中的杂质甲苯,不能使用酸性高锰酸钾,因为甲苯被高锰酸钾氧化后会形成苯甲酸,依然会溶于苯。
  6. 除去溴苯中的杂质溴,使用氢氧化钠溶液,这里苯环上的溴不会水解(苯环上的卤素不水解)。但若是除去溴乙烷中的杂质溴,则不能使用氢氧化钠,因为溴乙烷中的溴会被氢氧化钠溶解,应该使用碳酸钠溶液,碳酸钠的碱性更弱。乙酸乙酯中除杂乙酸和乙醇和这个类似。
  7. 不能利用与水密度的相对大小,用水分离苯和溴苯,因为苯和溴苯互溶,二者的作用力比水大。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m0_46222454/article/details/143811086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