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详细单细胞保姆级分析教程
各位读者,好久不见,我又归来了,之后的一段时候我将以Rstudio分析单细胞的RNA-seq流程为主,希望各位读者朋友多多支持!
1. pbmc单样本分析
1.包的加载
library(multtest)
library(dplyr)
library(Seurat)
library(patchwork)
library(R.utils)
2. 清除环境变量
rm(list = ls))
3. 下载示例数据并加压
download.file(url='https://cf.10xgenomics.com/samples/cell/pbmc3k/pbmc3k_filtered_gene_bc_matrices.tar.gz','~/Desktop/pbmc/mypbmc.gz')
untar(gunzip("mypbmc.gz"))
4.读取数据
pbmc.data <- Read10X(data.dir = '~/Desktop/pbmc/filtered_gene_bc_matrices/hg19')
5.创建seurat对象
pbmc <- CreateSeuratObject(counts = pbmc.data,project = 'pbmc3k',min.cells = 3,min.features = 200)
6. 获取 RNA 测序数据的计数矩阵
counts_matrix <- GetAssayData(pbmc, assay = "RNA", slot = "counts")
7. 质控及数据可视化
添加线粒体基因的百分比,用作评估细胞质量的指标之一
pbmc[['percemt.mt']] <- PercentageFeatureSet(pbmc,pattern = 'MT-')
head(pbmc@meta.data)
# orig.ident nCount_RNA nFeature_RNA percemt.mt
# AAACATACAACCAC-1 pbmc3k 2419 779 3.0177759
# AAACATTGAGCTAC-1 pbmc3k 4903 1352 3.7935958
# AAACATTGATCAGC-1 pbmc3k 3147 1129 0.8897363
# AAACCGTGCTTCCG-1 pbmc3k 2639 960 1.7430845
# AAACCGTGTATGCG-1 pbmc3k 980 521 1.2244898
# AAACGCACTGGTAC-1 pbmc3k 2163 781 1.6643551
8. 数据可视化
8.1 小提琴图
VlnPlot(pbmc,features = c('nCount_RNA','nFeature_RNA','percemt.mt'),pt.size = 0)
FeatureScatter(pbmc,feature1 = 'nCount_RNA',feature2 = 'nFeature_RNA')
FeatureScatter(pbmc,feature1 = 'nCount_RNA',feature2 = 'percemt.mt')
9. 数据归一化
pbmc <- NormalizeData(pbmc,normalization.method = 'LogNormalize',scale.factor = 10000)
数据归一化是数据分析中的常见步骤,旨在消除数据集中不同特征之间的量纲差异,并使它们在相同的尺度上进行比较。通过归一化,可以提高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这个例子中,使用 LogNormalize
方法对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并使用缩放因子 10000 进行调整。这有助于将数据转换为更适合分析的形式。
10. 寻找特征基因
pbmc <- FindVariableFeatures(pbmc,selection.method = 'vst',nfeatures = 2000)
# 指定使用的特征选择方法为 vst(方差稳定变换)。vst 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识别在不同样本或条件下具有较高方差的特征。选取2000个基因
# VariableFeatures(pbmc) -- 可变特征列表
top10 <- head(VariableFeatures(pbmc),10)
# [1] "PPBP" "S100A9" "IGLL5" "LYZ" "GNLY" "FTL" "PF4" "FTH1" "FCER1A" "GNG11"
plot1 <- VariableFeaturePlot(pbmc)
plot2 <- LabelPoints(plot = plot1,points = top10,repel = TRUE,xnudge = 0,ynudge = 0)
11. 数据缩放 – 标准化
数据缩放是数据分析中的常见步骤,旨在将数据的特征值调整到相似的范围,以避免某些特征对分析结果的过度影响。
pbmc <- ScaleData(pbmc,features = rownames(pbmc))
12. 主成分分析(PCA)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降维和可视化技术,它可以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中,同时保留数据的主要特征和变异性。
用途
- 数据可视化:通过绘制PCA的前几个主成分,可以观察数据的分布和聚类情况。
- 特征选择:根据主成分的重要性,可以选择对数据解释贡献较大的特征。
- 数据降维: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中,减少数据的复杂性,便于后续分析。
pbmc <- RunPCA(pbmc,features = VariableFeatures(object = pbmc))
print(pbmc[['pca']],nfeatures = 5)
PC_ 1
Positive: MALAT1, LTB, IL32, CD2, ACAP1
Negative: CST3, TYROBP, LST1, AIF1, FTL
PC_ 2
Positive: CD79A, MS4A1, TCL1A, HLA-DQA1, HLA-DRA
Negative: NKG7, PRF1, CST7, GZMA, GZMB
PC_ 3
Positive: HLA-DQA1, CD79A, CD79B, HLA-DQB1, HLA-DPB1
Negative: PPBP, PF4, SDPR, SPARC, GNG11
PC_ 4
Positive: HLA-DQA1, CD79A, CD79B, HIST1H2AC, HLA-DQB1
Negative: VIM, S100A8, S100A6, S100A4, S100A9
PC_ 5
Positive: GZMB, FGFBP2, NKG7, GNLY, PRF1
Negative: LTB, VIM, AQP3, PPA1, MAL
12.1 维度载荷图
维度载荷表示每个特征在主成分中的贡献程度。通过可视化维度载荷,可以了解哪些特征对主成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及不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VizDimLoadings(pbmc,dims = 1:3,reduction = 'pca',ncol = 3)
12.2 散点图
DimPlot(pbmc,reduction = 'pca')
12.3 热图
热图中的颜色表示细胞在每个主成分上的表达水平,颜色越深表示表达越高,颜色越浅表示表达越低。通过观察热图,可以了解不同细胞在主成分上的分布情况,以及主成分与细胞特征之间的关系。
DimHeatmap(pbmc,dims = 1:15,cells = 500,balanced = TRUE)
# 设置为 TRUE 时,热图将根据细胞在主成分上的表达值进行平衡,以突出不同细胞之间的差异。
13. 数据评估
13.1 重抽样分析
JackStraw
函数用于评估主成分分析(PCA)中特征的显著性。通过重抽样,可以生成多个随机数据集,并计算每个特征在这些随机数据集中的统计量(如 p 值),并将结果储存在pbmc对象中。
pbmc <- JackStraw(pbmc,num.replicate = 100)
# num.replicate = 100:指定重抽样的重复次数。在这里,设置为 100 次。
重抽样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以下方面:
- 特征选择:根据重抽样分析得到的 p 值,可以确定哪些特征在 PCA中具有显著的贡献。
- 模型评估:通过比较原始数据和重抽样数据的结果,可以评估PCA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2 打分
ScoreJackStraw 函数用于计算每个主成分的 JackStraw 得分。JackStraw 得分是一种用于评估主成分中特征的显著性的指标。
pbmc <- ScoreJackStraw(pbmc,dims = 1:15)
得分结果可以用于以下方面:
- 特征选择:根据得分的大小,可以确定哪些主成分中的特征具有较高的显著性,从而可以选择这些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或建模。
- 主成分解释:得分可以帮助解释每个主成分的生物学意义,通过查看得分较高的特征,可以了解主成分所代表的生物学过程或细胞状态。
JackStrawPlot
函数会绘制每个主成分的 JackStraw
得分分布情况。通过观察这些分布,可以评估每个主成分中特征的显著性。通常,显著的特征会在 JackStraw
得分分布中表现出较高的峰值或明显的分离。这意味着这些特征在主成分中具有较强的贡献,并且可能与数据的潜在结构或生物学意义相关。
散点图
#散点图
ElbowPlot(pbmc)
14. 聚类分析
14.1 FindNeighbors
FindNeighbors
函数会根据指定的主成分维度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并找到每个数据点的邻居。邻居的定义可以根据距离阈值或其他相似性度量来确定。通过运行这段代码,FindNeighbors
函数将在 pbmc
对象中查找邻居,并将结果存储在对象中。
pbmc <- FindNeighbors(pbmc,dims = 1:10)
邻居信息可以用于后续的分析:
- 聚类分析:可以使用邻居信息来进行聚类,将相似的数据点分组在一起。
- 可视化:可以绘制邻居关系图,以了解数据点之间的连接和分布情况。
- 差异表达分析:可以比较不同邻居组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
14.2 FindClusters – 分群
FindClusters
函数会根据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将其分组到不同的聚类中。具体的聚类算法和相似性度量方法可能因函数的实现而有所不同。
pbmc <- FindClusters(pbmc,resolution = 0.5)
# resolution指定聚类的分辨率参数。分辨率值越高,得到的聚类数量就越多;分辨率值越低,得到的聚类数量就越少。
聚类结果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分析,例如:
- 可视化:可以使用各种可视化方法(如 t-SNE 或 UMAP)来展示聚类结果,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结构和分组情况。
- 差异表达分析:可以比较不同聚类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以发现与聚类相关的生物学特征。
- 功能富集分析:可以对聚类中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以了解聚类所代表的生物学过程或通路。
15. 数据可视化
15.1 umap降维
pbmc <- RunUMAP(pbmc,dims = 1:10)
DimPlot(pbmc,reduction = 'umap')
15.2 tsne降维
pbmc <- RunTSNE(pbmc,dims = 1:10)
DimPlot(pbmc,reduction = 'tsne')
16. 寻找Marker并对Cluster进行命名
pbmc.markers <- FindAllMarkers(pbmc,only.pos = TRUE,min.pct = 0.25,logfc.threshold = 0.25)
# only.pos = TRUE:表示只寻找上调的标记基因(即表达增加的基因)。如果将其设置为 FALSE,则会同时寻找上调和下调的标记基因
# min.pct = 0.25:指定标记基因在至少多少百分比的细胞中表达。这里设置为 0.25,表示标记基因必须在至少 25%的细胞中表达
# logfc.threshold = 0.25:指定 log2 倍变化阈值。只有当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组之间的差异达到或超过这个阈值时,才会被认为是标记基因
# 这段代码使用了 dplyr 包中的函数对 pbmc.markers 数据框进行分组,并在每个组中选择前 n 个具有最大 avg_log2FC 值的行
pbmc.markers %>% group_by(cluster) %>% top_n(n = 2,wt = avg_log2FC)
# A tibble: 18 × 7
# Groups: cluster [9]
p_val avg_log2FC pct.1 pct.2 p_val_adj cluster gene
<dbl> <dbl> <dbl> <dbl> <dbl> <fct> <chr>
1 1.10e- 81 2.35 0.432 0.111 1.51e- 77 0 CCR7
2 2.53e- 48 2.12 0.336 0.108 3.46e- 44 0 PRKCQ-AS1
3 5.80e-139 7.15 0.297 0.005 7.96e-135 1 FOLR3
4 1.39e-123 6.77 0.275 0.006 1.90e-119 1 S100A12
5 4.78e- 57 2.06 0.42 0.113 6.56e- 53 2 AQP3
6 4.21e- 46 2.14 0.289 0.064 5.77e- 42 2 CD40LG
7 2.40e-276 7.26 0.562 0.009 3.29e-272 3 LINC00926
8 6.96e-238 6.96 0.484 0.007 9.55e-234 3 VPREB3
9 4.29e-201 4.92 0.599 0.049 5.88e-197 4 GZMK
10 2.45e- 81 3.61 0.381 0.059 3.35e- 77 4 GZMH
11 2.77e-222 5.49 0.516 0.009 3.79e-218 5 CDKN1C
12 1.77e-175 5.95 0.377 0.005 2.43e-171 5 CKB
13 1.09e-259 5.88 0.966 0.072 1.49e-255 6 GZMB
14 1.05e-190 6.25 0.493 0.013 1.44e-186 6 AKR1C3
15 1.43e-267 8.04 0.833 0.009 1.96e-263 7 FCER1A
16 3.99e-213 8.15 0.472 0.002 5.48e-209 7 SERPINF1
17 0 14.2 0.533 0 0 8 LY6G6F
18 6.60e-197 13.8 0.333 0 9.04e-193 8 RP11-879F14.2
FindAllMarkers
函数将返回一个包含标记基因信息的数据框。数据框的每一行代表一个标记基因,包含以下列:
gene
:基因名称。p_val
: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 p 值。avg_log2FC
:平均 log2 倍变化。pct.1
和pct.2
:标记基因在两个组中的表达百分比。cluster
:标记基因所属的聚类(如果进行了聚类分析)。
# 观测基因在不同类群中的分布情况
VlnPlot(pbmc,features = c("NKG7","PF4"),slot = "counts",log = TRUE)
# 特征基因的表达量
FeaturePlot(pbmc, features = c("MS4A1", "GNLY", "CD3E", "CD14", "FCER1A", "FCGR3A", "LYZ"))
top_10 <- pbmc.markers %>% group_by(cluster) %>% top_n(n = 10,wt = avg_log2FC)
DoHeatmap(pbmc,features = top_10$gene)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ZxVSaccount/article/details/140381309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