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垃圾收集器
JVM垃圾收集器是Java虚拟机(JVM)中负责自动回收不再使用的内存空间的组件。它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并回收那些不再被程序引用的对象,从而避免内存泄漏和提高系统性能。
JVM提供了多种垃圾收集器,每种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JVM垃圾收集器:
-
Serial Collector :单线程收集器,适用于单核处理器或小型数据量的场景。它在垃圾收集时会暂停所有应用程序线程,因此可能会导致长时间的停顿。
-
Parallel Collector :多线程收集器,适用于多核处理器和中等数据量的场景。它可以并行地执行垃圾收集,以减少停顿时间。
-
CMS (Concurrent Mark Sweep) Collector :并发标记清除收集器,适用于需要低延迟的应用程序。它通过与应用程序线程同时运行来减少停顿时间,但可能会产生碎片化问题。
-
G1 (Garbage-First) Collector :面向大型堆的垃圾收集器,适用于具有大量内存的服务器应用程序。它采用分区的方式来管理堆内存,可以有效地处理大堆内存的垃圾收集需求。
-
ZGC (Z Garbage Collector) :可扩展的垃圾收集器,适用于具有大量内存的大型数据中心。它使用着色指针技术来减少垃圾收集的停顿时间。
什么是垃圾
垃圾是指那些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没有任何指针指向的对象。这些对象不再被使用,因此占用的内存可以被释放和重新利用。
如何找到垃圾
在主流的商用程序语言中(Java和C#),都是使用根搜索算法判定对象是否存活的。
在可达性分析算法中,GC从一系列称为GC Roots的起点开始工作。这些GC Roots通常包括局部变量表中的引用、活动线程、静态字段等。从这些GC Roots开始,JVM会遍历所有对象,检查它们是否可达。这一过程可以采用深度优先搜索来实现,从一个GC Root出发,标记所有可达的对象,然后继续从下一个GC Root开始此过程,直到所有GC Roots都被检查过。
在JVM中,一个对象被判定为垃圾并最终被回收,需要经历两次标记的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次标记发生在可达性分析过程中。当GC从GC Roots开始遍历时,如果发现某个对象与GC Roots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引用链,则该对象会被标记为不可达。对于这些不可达的对象,如果它们重写了finalize()方法并且该方法尚未执行,则会被加入到F-Queue队列中,等待Finalizer线程执行其finalize()方法。
第二次标记发生在finalize()方法执行之后。此时,如果对象仍然没有被重新引用,即没有新的引用指向它,那么它将被认定为真正的垃圾,并在随后的GC过程中被回收。
综上所述,这种“缓刑”机制确保了对象在最终被回收前有两次机会被检查和清理。第一次标记用于识别可能的垃圾对象并执行任何必要的清理工作,而第二次标记则是为了确认对象是否真的不再需要,从而可以安全地回收。这一过程帮助JVM有效地管理内存,确保不再使用的对象能够及时被清理,从而避免内存泄漏和提升系统性能。
对象引用
在JDK1.2之后,Java对引用的概念进行了扩充,将引用分为强引用(StrongReference)、软引用(SoftReference)、弱引用(WeakReference)、虚引用(PhantomReference)四种,这四种引用强度依次逐渐减弱。
清除垃圾
JVM提供3种方法,清除垃圾对象:
- Mark-Sweep 标记清除算法 它分为两个阶段:标记和清除。在标记阶段,垃圾收集器会遍历所有的对象,标记出仍然被引用的对象。然后在清除阶段,它会回收那些没有被标记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这种算法的缺点是它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化。
- Copying 拷贝算法 将内存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区域,每次只使用其中一个区域。当这个区域用完时,垃圾收集器会将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个区域中,然后清空原来的区域。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内存碎片化的问题,但需要额外的内存空间,并且复制操作可能会影响性能。
- Mark-Compact 标记压缩算法 这种算法结合了标记和压缩两个步骤。在标记阶段,它与标记清除算法相同,标记出存活的对象。然后在压缩阶段,它会移动所有存活的对象到内存的一端,从而消除了内存碎片。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weixin_57057153/article/details/140590896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如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zxcms.com)!